第六屆兩岸四地及新加坡創意語文教學交流活動暨
第一屆兩岸四地語文教師典範教學演示研討會
* 時間:102年4月1日
* 地點:求真樓 演講廳
* 演示教師:第一場 台中市國光國小 陳桂芬主任
第二場 北京景山學校 朱暢思老師
第三場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湯芷琪老師
第四場 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學校總校長 馬新民校長
* 演示內容
第一場 台中市國光國小 陳桂芬主任 |
*教學目標:朗讀教學 *選文:梁啟超的「最苦與最樂」 *教學重點:1.圈語詞:請學生將文中語詞圈出,以輔助朗讀更順利。2.加重語氣:朗讀不僅是要會唸出來,在那之前耳朵也要會聽,所以老師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分辨輕重音所展現的不同語氣,讓我覺得相當有趣。3.在演示中,老師並沒有特別指正學生發音錯誤,後來老師回應是因為希望學生能願意開口朗讀,下課後會花時間分別指正。4.耿志堅教授親自示範了文章如何朗讀,抑揚頓挫,相當優美,而教授也提示朗讀其實含有賞析的成分,除了放入感情之外,也需要讓學生培養出鑑別差異的能力。 *我的想法:老師今天的教學相當流暢,教學重點也有達到,我覺得發音部分還是需要即刻做糾正,老師的顧慮是有理的,但我想如果能用比較委婉或是親身示範的方式來指正,並不會招致反效果,學生也可以馬上做下註記,在念文章時順便認字。另外就是與會的老師有提到朗讀的評量方式,我覺得建議的很好,如果可以利用錄音系統讓學生自主訓練,讓學生也可以聽聽自己的朗讀是怎麼樣的,不失為另一種學習技巧。再來可能是因為今天有時間限制的緣故,所以並沒有利用文章多讓學生做生活經驗的聯結或思索,是比較可惜的部分,如果有做到這點,對文章的理解足夠了,會朗讀的更好。 |
第二場 北京景山學校 朱暢思老師 |
* 教學目標:平仄之美 * 教材:李商隱 夜雨寄北 * 教學重點:1.開場先以學生的名字設計成三字經一起吟誦,順便收心。2.先給學生簡單的通則「一二算平三四仄,入聲算仄很奇特」,後面用不同的詩詞來印證及讓學生發現規律。3.在展示每一首詩詞後,請學生先吟誦,老師必定會再放示範的範本,讓學生能有好的模範。4.找出規律之後,老師會解釋為何要這麼做,讓學生理解。
* 我的想法:這場的評點時間是火花激盪的一場,但在一問一答、你來我往之中,提供了我們更多可以思索的面相;朱老師的教學豐富生動,教學媒體也運用的相當好,和學生的互動也很花心思,整堂課上起來令人感覺很開心,關鍵在於此場討論最熱烈的「吟誦」的爭議,其實我的想法相當簡單,老師在設計教學的出發點是好的,加入不同元素也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快樂的學習,那何樂而不為呢?今天的呈現只是一堂課,教吟誦或許只是老師額外給學生的補充,並不違背正常的學習,也是美事一樁。老師能帶領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,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優點,初衷為主宰即可。 |
第三場 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湯芷琪老師 |
* 教學目標:閱讀策略-預測 * 選文:惡夢枕頭 * 教學重點:1.讓學生猜想、不斷做預測及修正、緊隨文章內容,整場演示以此為主軸,讓學生去理解這篇文章並養成預測的能力。2.問題設計中有些是可以從文本中直接找出答案,有些則是開放性問題,讓學生思考。3.每個討論段落湯老師都有發下學習單,協助學生做歸納,也是老師所謂的給學生的錦囊。 * 我的想法:湯老師的演示教學是今天四場中我最喜歡的一場,和學生的互動相當良好,上課步調明確,節奏掌握得宜,相當令人激賞。而且老師鼓勵學生發言,加分方式也由學生自己加,不僅有實質的感覺,老師也不會那麼忙碌,加上選文選得很好,適合讓孩子做討論,這種有秩序又有火花的課堂空間,是我相當嚮往的。 |
第四場 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學校總校長 馬新民校長 |
* 教學目標:比較文本 * 選文:落花生 * 教學重點:1.讓學生比較原版與大陸版落花生的不同,一句一句在語詞方面做討論,藉由這種過程理解文本,老師也適時加入知識的補充。 * 我的想法:馬校長的教學功力及問題引導層次很好,但我想因為學生沒有上過這類課程的緣故,所以較不知道怎麼回應,以致於整堂課較為沉悶,抓不到重點;其實如果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去做比較,對於學生的寫作邏輯也會有很好的幫助。 |
* 心得總結:很榮幸能參加這次的研討會,就如同馬校長會末所說:「教學本身是一種遺憾,而評點時間就是為了彌補這種遺憾。」每位老師展現出來的氣度及接納異議的包容力令人佩服,這種彈性也是他們會不斷進步的原因,這次對與會的每個人而言,不論是臺上的教學、學生的反應、專家的評點、嘉賓的提問,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。帶著這些寶藏,繼續向前邁進吧!